贴膏剂、贴剂敷贴于皮肤后与皮肤表面粘附力的大小都需要进行测定,贴膏剂的黏附力大小直接影响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,应进行必要的控制。
5.2.1持粘性
按附录B中第B.2章试验时,在烘箱内试验期间,贴于不锈钢板.上粘贴胶带的顶端下滑应不超过2.5 mm。
5.2.2剥离强度
按附录B中第B.2章试验时,粘贴胶带每1 cm宽度所需的平均力应不小于1.0 N"。
粘性试验方法
B.1仪器:高温胶带特粘性测试仪
B.1.1不锈钢板
含碳量低于0.12%、镍含量不少于8%、铬含量不少于17%的抗腐蚀钢板,边长为200 mm x 50 mm,厚度约2 mm ,布氏硬度为130~200。钢板表面抛光,然后沿板的长轴方向用研磨剂研磨。检验研磨表面的方法是在离板的长轴距离为10 mm的两条线的范围内,间断进行五次横向测量,确保已经形成的表面粗糙度轮廓均线的算术偏差为0.05um ~ 0.45 um,最大不规则度为4 um,取样长度为0.8 mm,横跨长度为取样长度的5倍。
不锈钢板沿其长边每间隔30 mm作一标线第一 标线距其一 个窄边的距离为25 mm。每次试验期间都需防止钢板划伤,以免改变其表面性质。
每次试验前用脱脂棉沾甲苯擦拭钢板表面。必要时,将钢板悬挂于甲苯蒸气浴中,不使钢板与液体甲苯接触,让蒸气线达钢板顶端,使钢板保持该位置5 min。取出钢板,使其在标准大压下放置30 min.
B.1.2滚子
用- -抛过光的直径不小于50 mm的金属圆柱。必要时,增加配重使其质量按被检材料每厘米宽度施加20 N(2 kg)的压力。
B.2试验1---持粘性B.2.1样品制备
试验前将粘贴胶带卷或粘贴胶带片进行状态调节24 h。对于条状试样试验前将粘贴胶带卷以约30 cm/s的速度展开,裁取约60 mm长的试片后立即试验。如果供试材料宽度不足25 mm,则用整个宽度。如果供试材料宽度大于25 mm ,则在25 mm的试样宽度上进行。对于片状试样试验前去除保护物,裁取相应尺寸的试样后立即进行试验。试验期间注意不弄脏粘贴表面。
B.2.2步骤
将备好的试样一端的粘贴面与不锈钢板的清洁表面接触,使试样的端部的整个宽度与距钢板端面25mm处对齐,使试样两边平行于钢板的长边。试样的未粘贴端悬于钢板该端面以外。粘贴试样时,要确保试样与钢板之间没有气泡。用滚子向试样粘贴部分施加压力,以约60 cm/min的速度沿试样长度方向滚压四次,并使其在标准大气压下停放10 min.在试样端线部做一标记线,在试样的悬挂端按每厘米宽度0.8 N(80 g)贴-重物施力要均匀分布与整个带宽上。将钢板悬挂于36°C ~ 38°C热空气烘箱内30 min,使钢板与垂直面呈2°倾斜,以防止试样与钢板剥离,并能使重物悬
挂。对另外4个试样重复这一步骤。
对于弹性很大的产品,在所施加的重力与试样之间贴-段相同宽度的无伸展性的粘贴带。
对_ t氧化钛弹性粘贴绷带试验时,弹性丝线应位于钢板宽度方向,载荷施加于非弹性的丝线方向上。在这种情况下,试样宽度至少为25 mm条件下才能进行试验。如果供试材料的宽度是25 mm,需在试样上贴一段非弹性的粘贴胶带(长约60 mm,宽度与试样相同),使胶带的未粘贴部分悬挂于不锈钢板的端部,使其悬挂重物时受力均匀。
B.3试验2--剥离强度材料试验机
B.3.1样品制备
试验前将粘贴胶带卷或粘贴胶带片进行状态调节24 h。对于条状试样,试验前将胶带卷以约30 cm/s的速度展开裁取约400 mm长的试片后立即试验。如果供试材料宽度不足25 mm,则用整个宽度。如果供试材料宽度大于25 mm ,则在25 mm的试样宽度上进行。对于片状试样,试验前去除保护物,裁取相应尺寸的试样。试验期间注意不弄脏粘贴表面。
B.3.2步骤
将试样贴于不锈钢板的清洁表面的中央,使试样的两边平行于钢板的两个长边。用滚子向试样粘贴部分施加压力,以约60 cm/min的速度沿试样长度方向滚压四次。使其在标准大气压下停放10 min.
B.3.1样品制备
试验前将粘贴胶带卷或粘贴胶带片进行状态调节24 h。对于条状试样.试验前将胶带卷以约30 cm/s的速度展开,裁取约400 mm长的试片后立即试验。如果供试材料宽度不足25 mm,则用整个宽度。如果供试材料宽度大于25 mm ,则在25 mm的试样宽度上进行。对于片状试样,试验前去除保护物,裁取相应尺寸的试样。试验期间注意不弄脏粘贴表面。
B.3.2步骤
将试样贴于不锈钢板的清洁表面的中央,使试样的两边平行于钢板的两个长边。用滚子向试样粘贴部分施加压力,以约60 cm/min的速度沿试样长度方向滚压四次。使其在标准大气压下停放10 min。
用力值读数范围在满量程的15%至85%之间的适宜的测力仪器,测定从钢板剥离试样所需的力(施力角为180° ,剥离速度为270 mm/min~330mm/min)。观测第一-个25 mm长度处施加的作用力,每30 mm观测一-次作用力,取六次读数的平均值。对另外4个试样重复进行试验,计算5个试样的平均值。